时间不能冲淡的记忆
作者: 发布于:2019/3/28 16:01:14 点击量:
文/刘金敏
作者在者阴山前沿阵地
时间将曾经的只言片语铭记在时光轨道里,当岁月都已失去,偶然与过往相遇,我们还能唱出年少时的青春活力
二月份,本人根据当年者阴山拨点作战的亲身经历写了一篇《时间永远不能冲淡的记忆》,其主要是讲述一九八四年者阴山作战的经历,目的是弘扬正气,增加社会正能量。
四月中旬,在几个热心战友的邀约下,我们原三十一师九十二团四连的战友为纪念者阴山作战三十周年相聚在一起,主要是去云南省西畴县的南疆烈士陵园,为当年者阴山作战牺牲的我连战友黄进、韩冰扫墓,为者阴山英勇牺牲的部队官兵扫墓;二是看一看当年我们曾经住过并有深深的感情,给予连队极大支持和关怀的朴实的老乡家以及边境我们曾经为之付出鲜血和生命的地方去看一看;三是为相思相念的战友提供一个平台,大家聚一下。
指导员孙荣科和贵阳战友在一起
战友的话题自然回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者阴山作战,就是歌曲中唱到的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你来自内地,他来自边疆,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穿上军装走到一起来了。同吃一锅饭,同举一面旗。三十多年来,当年的年轻小伙子,现在最小也都是五十开外的岁数,谈起当年经历,说不尽的话语,坎坷经历,嘘唏不已……
几次提笔,想写的内容实在太多,毕竟几十年,相聚一起,实在不容易,值得一提的是我们连长张武(后来任迪庆军分区副司令),还保留着当年连队的花名册及一些档案材料。为我们提供了方便,贵州的、四川的、重庆的、云南的河北的、陕西的,山东的都来了,没来也带来了问候和祝福。全连队106人,者阴山作战光荣牺牲二人,因病因事而死亡6人,全连98人建立通讯联络的有89人。
八班战友贵州黔西籍陈绍学2010年因车祸遇难;三班战友云南永胜籍高绍荣癌症夺去了生命。何良兵、普绍华、李跃进、王官胜等先后离开了人世。
在贵阳,连长张武非常牵挂战友,时常询问贵州籍烈士家属的生活情况,利用休假专程到贵阳市看望贵州籍战友和烈士黄进和韩冰家属,并与连队战友交谈,交流思想增进友谊,了解烈士家属的生活现状,期间黄进家属还意外地收到战友杨玉林保存了几十年的,曾是黄进用过并有其亲手写下部队番号、血型、籍贯和姓名等基本内容的一个背囊,黄进家属又将此遗物转赠予贵州省军区,现保存在贵州省军区博物馆内。
4月14日的昆明,各地的战友怀着美好愿望,面对几十年未见的战友,百感交集,努力回忆着连队的点点滴滴,哪个班哪个人的模样及特征,开心事逗乐事趣味事心酸事成了最为时尚的话题。在昆明战友的安排下,及时住进南疆宾馆,全连干部战士都按时到场,连长张武、副指导员黄跃龙、排长蒋云和昆明战友付出了艰苦努力,精心统筹安排部署进行了接待,全连战友到场32人照了相,合了影,甚为满意。
短暂的相聚,难忘的战友情谊,让大家泪光闪闪,好几人都诉说为了这次相聚兴奋得好几夜没睡好觉,尽表思念之苦、离别之情,有些推托重要工作,有的借了钱租了车都来参加,更是值得称赞的是有几位生病住院,从医院抽空跑出来进行这一难得相见的聚会,人生短暂,友谊长存,点点滴滴让人永生难忘。
连长张武和指导员孙荣科回作战前线和驻地军官交流者阴山作战方案
指导员孙荣科、卫生员曾凡军、通讯员邓厚强在中越界碑前
连长张武、指导员孙荣科在云南西畴烈士陵园扫墓
战前,为了更好地取得战斗的胜利,我营副营长唐本新同志率领全营部分连排军事骨干,在作战前的一天夜晚趁敌麻痹未警觉的时候摸到敌前沿,了解情况,察看地形,目的是更好地勘察冲击出发阵地和火箭爆破器开辟通道的具体位置,副营长身先士卒、冲锋在前不幸触发地雷负伤,排长蒋云表现突出,不顾一切对其进行了救护,经简单处理后并将其背到山下。后因伤势过重不幸壮烈牺牲,时年二十八岁。
为了给唐本新副营长报仇,在湾刀寨道班旁边的几棵古树下,这是开战前我营召开誓师大会的地方,各连队官兵义愤填膺纷纷发言,谴责敌人占我领土,害我边民等不良行径,请战书、血书、申请入团入党的自愿书更是无数,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视死如归的战前誓师大会。
山河仍旧,人去物悲,望葱葱郁郁的大树作证,当年的一群年轻人为了祖国真诚地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和生命。
回顾三十年前的一些共同生活训练的情景,可谓有苦有乐,有欢有喜,有泪有恨,相聚成了一场凝聚力量的战友亲情会,昔日的恩怨化为春风细雨,随着时间流逝已只是人生阅历中绵绵的回味,另有一番滋味倍感珍惜。没有利益和名份之争,一曲《战友》,深深地唤醒大家,使大家的心凝聚在一起,相互祝福祈盼各自家庭幸福,保重身体,健康长寿。一曲《打靶归来》,日落西山红霞飞,战士打靶把营归,诉不尽几年相互信任的战友情谊,把大家引入当兵的峥嵘岁月……
15日,在西畴县政府的关心下,我连战友直接到达南疆烈士陵园进行奠拜活动,向为者阴山作战牺牲的烈士致以崇高的敬礼!此时,层峦叠嶂,山河作证,战友们屏蔽所有的脉动,领队匡传庚用颤动的双手,饱含眼泪,奠文很短但几次中断,时间不长,但泪眼婆娑,战友呀,战友,你们用自己的生命换来战友们今天的幸福日子,你们用年轻的生命,筑起祖国的长城。你们是真正的英雄。我们为你们奋勇顽强,英勇杀敌而自豪,我们也因为你们才倍为自信!
南疆烈士陵园是由原三十一师和西畴县人民政府共同修建,这里埋葬着各个时期牺牲的部队官兵、地方干部及民兵214名,其中一九八四年者阴山拨点作战牺牲的烈士157名。陵园内有被中央军委、昆明军区授予各种英雄、模范称号的烈士四名,一等功十一名,二等功三十五名,三等功的三十五名。我连战友韩冰、黄进分别被授予三等功。
在八十年代中期,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斗争中,这些烈士肩负着党和人民重托,为维护中华民族的尊严,保卫祖国的神圣领土不受侵犯,他们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无坚不摧,转战南北,浴血奋战;在血与火的战场上前赴后继,英勇善战,为祖国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用自己的生命和热血谱写了一曲曲令人振奋的壮丽凯歌。
我们辗转到战斗前曾经住过几个月的村子---杨万乡湾刀寨村癸坤村民组,凭着希许的记忆,找到了该村子,正值中午,许多村民都不在家中,几个中年人及小孩看到几十人,多台车突然到此,感到惊奇,问他们也懵懵懂懂,只是好奇和兴奋,真有点象唐代诗人贺知章《回乡偶记》诗中颂畅: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虽没有那么夸张,但相隔三十年,算是一代人的事了。只有年龄一般大或大一些的村民的会清晰地记得这一段经历。
三排当年住的是一户马姓人家,当年的女主人姓康现在已经是七十多岁了,因双目失眠卧床在家,当讲到我们来看望她时,老人兴奋地和我们聊起了家常,并说出部队住他们家所做的点点滴滴好事,并问康朝富来了没有,当听到就在身边时,马上拉着康朝富的手,久久没有分开,因为他们曾按当地苗族人的习惯相互确认了亲戚,姐弟的称谓可以说占了很大的分量,三十年后的再次相见,千言万语涌在心头无从说起。匡传庚也代表连队向他们进行了慰问,当知道原部队官兵来村子后,许多老一些的村民自发围拢过来,问长问短拉起了家常,祈祷大家一生平安,注意保重身体,健康长寿……
三排一战友临上前线前收了当地小姑娘的一鞋垫,打听无果后略为失望,一战友作战后得到一高中女生的崇拜和青睐,离开原宿营地返回部队营房前,该高中女生用节省下来的生活费给他买了五包大重九,大家开玩笑说这是他欠下了一生的人情债,此烟意义非常,是他一生中抽过无法用价值估量,最有味道的香烟。
曲曲折折的者阴村当年没有公路,如今的路也不是特别理想,我们一行的七辆车慢腾腾在山间里环绕近二个小时,和想象中的边境地区还是有些落差,靠农业为主体的边境村民和绝大多数村寨一样,发展步伐不是太大,说不清是不是当年修的简易路拓宽改造成现有公路无从考证,但印象中我们修的也是一条长长的周边也是无人无村的半山腰盘山路,总体感觉到几十年来当地后劲和管理还是滞后。
从四月三十日作战后,我们连队短暂回到老乡家休整了二周,又回到前线转入了有序地阵前防御,构筑工事,设置障碍,排除雷区等阶段性工作,其中浩大的工程就是修路,连队在阵地一线前不沾村后不着店,周边又是望不着边际的石山土坡,后方无法供给,包括吃水都属于紧缺之物,只有后方送去的罐头,几乎都是白菜罐头和酸菜罐头及一点午餐罐头,主食就是青一色压缩干粮。
工作强度可想可知,生活千篇一律,阵地基本不做饭,炊事班的人是分到战斗班去修路,原因一是也没菜送上高地来,二是怕暴露目标,班排比较分散,不便集中在一起,即使有些野菜什么的也是通过简易的钢盔,用水洗刷干净充当临时铁锅煮来食用,吃上一餐算打牙忌。劳动和站岗已是生活中的主旋律,饿了随时就在身上拿出干粮罐头就吃,困了就抽空睡上一觉,当时每个人都是黄瘦黄瘦的,大家的营养都不良。
修公路,其实就是只有80公分至一米的人行道,可供骡马运送点物资到各高地而已,热带雨淋气候土质松软,公路要求牢固,任务艰巨连队就按任务分配到班,个别班还分到人。每个人都到很远的地方去拾石块来镶在土层里。记得当时我们连队任务是从十二号高地到十六号高地,大概距离不到五公里,战友们修的同时,要防止敌军的骚扰和地雷爆炸产生的危险,因为这一带是原敌军主要布雷区,重点防范我军冲锋的主要路径和方向,八班黔西籍陈绍学就是在排除地雷中因麻痹大意被炸伤眼睛,留下的遗憾。
在界碑的边上现形成了贸易往来,可当时真是没路,即使有也是后来我们一点点的修起来的,在当时不要说是有机械设备,简易工具都很少,有时是轮流二十四小时转,简单的撮箕锄头在当时物资贫乏的年代也是微乎其微,少而又少,反复使用直至无法修补。今天,大家站在高高的山岗上,回忆着当时的情景,阵阵心酸。
四月三十日凌晨实现拨点任务后,按部队部署,我们连队在离高地纵深几公里的另一制高点上,象一把尖刀,牵制着敌人,高地上部署着轻重武器,形成相互控制互相支援的架构,随时随地迎接敌军的反扑。
制高点的周边是荒芜的坡地,长满了杂草和小茅茅柴及一些小竹林,说竹林,其实是稀疏而零星的,也只有小指头粗细,高不过人,周围不远处就有敌方的一个村子,我们到了后就没见到村子冒过青烟,另一边是紧靠者阴山的坡地,后来才知道虽是村子其实也没有几个人,有能力点的早就投奔亲友去了,没走的就是丢不下家里唯一的的牛马畜生,真正的当地村民是听得懂中国话的,因为两边交往密切,且有长期自由通婚的习俗。
占领阵地后,我们在搜寻中发现他们把畜生栓在圈里,人却躲到山洞中,为了不影响他们的生产生活,连队又分组进行了劝说,要求他们安心生产,渐渐的村民回到了家中,但情况极为复杂,个别村民又出门到接近我方警界线的位置,被我高地的高机误中。
在五月三日的一天夜里,敌特工不甘心其失败,在我阵地前利用其夜晚天黑进行偷袭,企图从我方的防御中打开一个口子,哪知我连阵地设防非常严密,当四班发现后,一阵子猛烈射击,冲锋枪、机枪、手榴弹齐发,敌不得靠近,丢下东西,猖狂返回,在打扫战场时发现了弹夹、地图、匕首、指南针及电筒等装备和长长的一道血路,为此九十二团政治部还给予我连四班班长燕新义一个团嘉奖,但这个团嘉奖虽说的褒奖,其实是对整个连队的一个鞭策,是给前沿阵地官兵敲响了一个警钟,此段经历现在大家很少谈。觉得没有面子,特别是四班的战友,因为那么多人把守关口,居然让一个小组(二、三个)特工从眼皮底下跑了。
可能是敌我双方高地争夺激烈,白天黑夜都出现死伤,为防止敌混在村民中晚上渗透到我阵地,受上级安排,我连将该村子的全部村民挟持到者阴山进行必要的甑别工作,条件差,夜间有掉土坎摔跟头的,有到者阴村后要求不回去的,请求投靠在中国安家的亲朋好友的,但都通过各种方法让他们回到了原来的家。
现在的感觉,中国和越南边境贸易正常,越南小伙带着粗大的黄金键在边贸做着生意,中国姑娘也有说有笑在友好沟通和交谈,者阴村绝非今非昔比,它作为文山州整体推进扶贫开发者阴项目村,同时还作为文山州“无公害”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现种植着满山片岭的茶树,绿绿茵茵是成片规模性的茶产业,可喜的是两边还有小规模的房地产开发以及边贸易投资项目,不出几年,一个全新的边境将呈现在眼前。
贵阳市群众工作中心 刘金敏
上一篇: 征文:“老兵”回娘家 处处透“惊喜” | 下一篇: 女兵战友,你活在我的记忆中 |